夏天倦怠,養生宜健脾去濕
- 2022年4月4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已更新:1月22日

中醫養生,注重順應天時: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。七、八月份正是中醫理論中一年五季的長夏,此時太陽酷熱,濕氣蒸騰,形成暑熱和潮濕交替,所以中醫主張:「長夏養脾」,此刻著重在健脾去濕、養脾陽。台灣就是又溼又熱,而脾臟最怕溼熱,「脾溼」會影響消化功能,容易出現疲倦乏力、食慾不振、大便溏稀的情形。
現代人因酷愛冰飲瓜果,「脾虛」 的很多,到了盛夏濕熱季節容易覺得莫名倦怠。
在中醫的觀點裡,脾主運化 ,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也就是說脾臟是將營養轉換並運送的消化器官,換言之,我們需依靠脾臟輸送的營養來維持平常活動。要如何在酷夏季節,保持身體舒暢,只要記住幾個小重點:
寒涼食物不要過食
進出冷氣房注意避涼
保持心情舒暢
要活就要動
梅雨季節帶把傘
在這另外提供幾個養生飲品,讓大家平常就可以在家食補保養,如果真的不舒服,還是請教 醫師幫您診治,會讓您更了解自己的體質。
檸檬薄荷紫蘇飲:
紫蘇葉辛溫解表,發散風寒,薄荷清熱疏風,兩者都有健胃整腸的功效,搭配解暑排毒的檸檬汁,實為夏天保健的祛風飲品。
材料:紫蘇葉1錢半,薄荷1錢半,檸檬半顆。
作法:紫蘇葉與薄荷加熱水350㏄沖泡,燜約10-15分鐘後 ,再加入檸檬汁。
功效:祛寒清熱,減輕感冒不適症狀,適合夏天寒熱同見的綜合感冒。
健脾茯苓白朮茶
茯苓健脾去濕利水,白朮補脾胃益氣,兩者搭配最適合夏天飲冰過多傷腸胃陽氣,造成腸胃虛弱腹瀉,身重倦怠水腫的民眾。
材料:茯苓3錢,白朮5錢 作法:上述中藥以500cc 小火煮20分鐘,即可飲用。 功效:補養脾胃,去濕利水益氣
四神湯
藥膳「四神湯」有健脾開胃、補中益氣的功效,平常服用可以增強免疫力,調節消化系統。其中四味中藥材分別為:「芡實、蓮子、淮山藥、茯苓」,一般會再加入薏仁及當歸來調整口感,天氣炎熱時,米酒的量則可減少或不用。
材料: 芡實5錢、蓮子5錢、淮山藥5錢、茯苓5錢、薏仁1兩、當歸3錢,米酒蔥薑鹽巴少許。
作法:將中藥材洗淨後,放入電鍋內鍋,加水蓋過食材,在外鍋倒入2杯水,按下開關煮。煮好後加入適量米酒與蔥薑調味,即可食用。
功效: 健脾開胃,補中益氣,增強免疫力。
其實不管春夏秋冬,都要好好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,疾病只是身體的一個徵兆,不要害怕也不要擔心,一步一步去調整自己的生活飲食習慣,相信不管幾歲,都可以享有年輕活力的輕快。從今天起,開始跟身體和好吧!
Comments